“造趺”又名“肩背戏”,亦称“造型”与“造脸”(画脸谱),即指站在脚夫肩上的造型,由10名十岁左右的英俊男女少年站在青壮年男子肩上,边舞边唱、做、念、打,常见于庙会及重大庆祝活动中。站在肩上的叫“天盘”,下面走的称为“地伴”。
穿山村靠海,旧时村中男子常常做脚夫谋生,曾建立“脚夫会”。造趺中天盘在表演时双脚站在地伴的肩上,由地伴紧紧抓住天盘的小腿,因此,天盘全造上半身进行武打,而表演中所需要的前进和后退等步伐变化,则全靠地伴配合,地伴要随着天盘追打时的表演走圆场步,亮相时的停顿,演唱曲调时则做原地踏步转动跺脚等步伐,达到上下配合浑然一体。
穿山造趺始于清道光十九年(公元1839年)。当时,穿山村有人出访鄞县(今宁波),在庙会时看见过这种艺术形式,后即移入穿山村。在隔年举行的芦江庙会上表演。造趺当时以少年扮童男童女或八仙骑在成年人肩上,但不表演,百姓俗称“马嘟嘟”。
清光绪年间(公元1875-1909年)有人创造出成人双臂立童,少年扮“活观音”及《借东风》等剧目中的人物,但没有唱和舞蹈,只是从原来骑在成人肩上发展成站立在成人肩上。
1912年后,又发展成“天盘”扮演戏中人物,能唱会舞,“地伴”也能配合动作的独特歌舞形式,出场前由铿锵的锣鼓声伴奏,然后十组造趺紧接出场,走圆场、绕八字,全体退场以后,再开始一对对地表演。造趺场面十分热闹,孩童颇具感染力的古装表演,使得这一民间艺术代代相传。
用户最新点评 |
|
---|---|
我要点评该内容(*为必选项) |
|
*总体印象: | ★★★★★ |
*点评标题: | |
*详细点评: | |
[提交点评] |